從大興安嶺中麓指向松嫩平原,北部是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,南部是科爾沁沙地的漫漫黃沙,,興安盟如一道立體屏障,橫亙內蒙古東部,。
突泉縣東風林場上萬畝文冠果基地。
沿著G111國道,,一路駛向興安盟的“南大門”,,被綠色覆蓋的沙丘一一從眼前閃過,公路兩旁迎風挺立的錦雞兒,、沙棘,,見證著興安盟多年來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(zhàn)的不懈努力與鏗鏘足音:
2012年至2022年,,興安盟累計投入資金4.41億元,完成科爾沁沙地沙化土地治理177.969萬畝,;2019年第六次監(jiān)測結果對比2014年第五次監(jiān)測結果顯示,,興安盟荒漠化面積減少了52.91萬畝,沙化土地面積減少了112.04萬畝,;全盟森林覆蓋率由2012年29.6%提高到2022年底的33.44%,,提高了3.84個百分點。
一步步,、一寸寸,,久久為功。興安盟在“東北森林帶”和“北方防沙帶”的交匯區(qū)域,,進行著“綠”與“黃”的殊死搏斗,,正在創(chuàng)造防沙治沙的“生態(tài)奇跡”。
一段“戰(zhàn)沙護綠”的抗爭歷程
在曾經黃沙遍地的科右中旗巴彥芒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舉目四望,,足有140個足球場大的沙棘林拱衛(wèi)著村莊,,牢牢鎖住腳下的黃沙。
這里是中國最大的沙地,,也是京津冀風沙的主要源頭之一——科爾沁沙地,,人們常說的“八百里瀚海”。哈吐布其嘎查就位于科爾沁沙地的最北端,,興安盟“黃”“綠”交鋒的主戰(zhàn)場,。
中國綠化基金會治沙造林項目。
49歲的農牧民布仁特古斯,,至今還記得多年前家鄉(xiāng)水草豐美的樣子,。可是后來,,牛羊多了,開荒的人多了,,一場肆無忌憚的掠奪后,, 9.67萬畝的哈吐布其嘎查,沙地和鹽堿地面積達到54%,。地上不長草,,牛羊吃不飽,“疙瘩牛”“小老羊”賣不出好價錢,,農牧民生產生活愈發(fā)困難,。
布仁特古斯看著已經結出果實的沙棘林欣喜不已。
“科右中旗是興安盟唯一的牧業(yè)旗,,牧民幾千年游牧生活形成了放牧牛羊的生活方式,,而不加控制的超載放牧是草原退化,、風沙四起的主要根源。”科右中旗委書記蔡寶軍說,,在中宣部《吃生態(tài)飯,、做牛文章、念文旅經——科右中旗脫貧攻堅和鄉(xiāng)村振興調研》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科右中旗過去惡化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導致農牧民貧困的現狀,。
科右中旗開展三禁宣傳工作,。
要“吃生態(tài)飯”,恢復草場生態(tài)是第一要義,,科右中旗下決心實施“三禁”,,按照全年和半年制定禁牧范圍,以“每日必巡查,、早晚必突擊”的方式,,依法懲處偷牧、夜牧等行為,,告別了“黃沙遮天日,,牛羊無草食”的蒼茫景象。
重點區(qū)域綠化項目,。
2018年,,在中宣部協(xié)調引導下,“螞蟻森林”走進科右中旗,,其防沙治沙項目覆蓋7個蘇木鎮(zhèn)和3個國有林場,,共完成檸條、沙棘栽植面積2.85萬畝,。中宣部機關共捐款100萬元,,在哈吐布其嘎查種下1500畝沙棘苗木,讓科右中旗筑起綠色生態(tài)屏障,。
“如今草木多了,,生態(tài)好了、風沙少了,,走路再也不會一嘴土,、一臉沙了。”布仁特古斯說,。
“螞蟻森林”防沙治沙項目區(qū)內的檸條花開,。
哈吐布其嘎查的變化是一代一代興安人艱苦治沙、綠化家園的縮影,。
隨著“三北”防護林,、退耕還林還草、退牧還草、天然林保護,、重點區(qū)域綠化等重點生態(tài)工程實施,,興安盟生態(tài)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,土地沙化面積總體實現了從擴展到縮減的歷史性轉變,。
一場“向綠而行”的接力賽跑
位于突泉縣突泉鎮(zhèn)城西的額木特山,,曾經荒漠化非常嚴重,每到春秋季節(jié),,狂風挾帶著黃沙侵襲著整個縣城,。13年前,突泉縣興泉林場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帶領120名下崗職工向石質山宣戰(zhàn),,在“不毛之地”播綠,。
興泉林場山青水秀、樹木蔥郁,。
“十幾年的時間里,,我們120名下崗職工在石頭山上開鑿造林水平溝21萬延長米,并采取‘移土供養(yǎng),、覆膜保溫,、滴灌供水、支架固樹’的科學解決方案,,創(chuàng)造了當年成活率90%以上的奇跡,。截至目前,共計造林1000余畝,。”突泉縣興泉林場有限責任公司技術員孫百忠說,。
干了20多年林草工作的科右中旗林業(yè)和草原局造林股股長羅春梅是2016年“全國生態(tài)建設突出貢獻獎先進個人”的獲得者。“三北”防護林建設,、重點區(qū)域綠化,、中國綠化基金項目……她都曾參與。如今沙地變綠,,羅春梅卻仍閑不下來,,又投入到發(fā)展果樹經濟林、促進當地農牧民增收的事業(yè)中,。
在科右中旗高力板鎮(zhèn)“螞蟻森林”互聯(lián)網治沙項目區(qū)內的展板上,,從枯樹、沙丘,、沙塵暴,到植樹,、造林,、尋沙難,6張不可復制的珍貴影像,成為科右中旗13800名干部群眾護青綠,、戰(zhàn)黃沙的最好見證,。
“螞蟻森林”項目植樹區(qū)植樹前。
與風沙做抗爭是刻在每一個興安人骨子里的使命,,擴大“綠色地圖”是興安人共同的追求,。“十三五”以來,興安盟累計完成營造林412.3萬畝,、完成植樹2900萬株,,種草改良1420萬畝,全盟沙化土地面積減少至612萬畝,。
如今,,興安人對防沙治沙的理解越來越綜合立體,正在積極構建“一山六河十地”生態(tài)保護格局,、建設“一圈兩軸八帶”生態(tài)廊道體系,,一場全地域、全過程的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衛(wèi)戰(zhàn)正在打響,。
一次“綠富同興”的生動實踐
眼下,,在突泉縣東風林場文冠果基地,450畝文冠果樹已開枝散葉,,成片的嫩芽青翠碧綠,。
這幾天,突泉縣東風林場退休工人常海艷每天在基地采摘文冠茶,。“文冠果樹渾身是寶,,這段時間采文冠茶,一天能掙130塊錢,,秋天還可以采摘文冠果籽,。”常海艷笑著說。
文冠花開,。
近年來,,興安盟加快推進300萬畝木本油料和200萬畝經濟林基地建設,大力培育綠色經濟,,努力將生態(tài)效益轉變?yōu)榻洕б?,讓林業(yè)經濟成為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、助力百姓致富的綠色“聚寶盆”,。
在華能高力板“風光儲”一體化治沙100MW光伏發(fā)電項目現場,,一排排高高架起的光伏板向沙海深處延伸。
正午后,,工人們頂著烈日仍忙著維護噴灌管道,。在他們看來,光伏治沙是一舉兩得、造福子孫后代的好事,。
華能高力板“風光儲”一體化治沙100MW光伏發(fā)電項目現場,。
“板上發(fā)電、板下修復,、板間種植,、治沙改土的模式,使光伏產業(yè)與生態(tài)治理深度融合,。”華能新能源蒙東分公司興安盟區(qū)域中心站站長馮小川介紹,,在光伏場區(qū)內種植的各類防風固沙植物,可有助于地表的固沙保水,,有效改善當地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。
鋪展的是綠色,收獲的是希望,。如今的科爾沁沙地的面積在興安盟的版圖中越來越?。≡谛抡鞒躺?,興安盟將久久為功,,持續(xù)用力,全力打好科爾沁沙地殲滅戰(zhàn),,為把祖國北疆這道萬里綠色屏障構筑得更加牢不可破作出興安貢獻,。
(內蒙古日報·草原全媒記者 高敏娜 興安日報記者 周新育 新聞編輯 李倩)